你是否注意到,当前这波炙手可热的AI浪潮,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
这个特征在于,那些曾经改变消费者行为习惯的互联网公司,如今通过融入AI技术来革新自身,从而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无论是阿里巴巴全面迈向AI,还是腾讯借助AI焕发新生的战略,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对互联网公司的这些新举措进行归纳和定义,产业互联网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或许是最贴切的表达。
实际上,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就已开始萌芽。
尽管产业互联网早已出现,但真正实现其落地和实践,将其从理想变为现实的时机却迟迟未到。
原因在于,互联网公司尚未找到有效的路径来革新自我,这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AI浪潮的迅猛袭来,尤其是AI应用带来的效率提升和产业变革愈发显著,曾在自我革新中迷失方向的互联网公司,终于找到了全新的出路。
无论是通过AI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还是利用AI应用开辟产业变革的新路径,我们都能看出,在AI的视野下,产业互联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逐步实现的现实。
一
AI的巨大影响力之一在于,它为互联网公司找到了破解自身痛点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应用于互联网公司希望改造的行业和场景中。
换言之,AI不仅是互联网公司需要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所赋能和变革的对象所需的利器。
如果我们将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视作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形态,那么在AI的视角下,它们都成了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对象。
这使得互联网公司彻底摆脱了以往单纯依赖平台和流量的发展模式,突破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二元对立,进入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
在AI的推动下,平台和中心不再是主流,而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的产业互联网模式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因此,AI推动产业互联网从理想到现实的核心逻辑在于实现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
可以预见,随着AI的深入应用,虚拟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逐步深化,我们将迎来一个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为主导的新时代,这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二
如果说AI实现了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使产业互联网从理想走向现实,那么,AI对产业流程和逻辑的再造,则释放出产业互联网的无限潜能。
我们可以通过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的流行,看出这一趋势。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消费互联网时代,C端用户更多地扮演了被动接受的角色,被动地接受改造。
因此,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取足够的用户,开始疯狂争夺流量。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运行流程是自上而下的。
随着AI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当AI应用深入时,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自上而下的产业逻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AI的推动下,C端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他们向AI提出需求,并让AI生产出他们所需的内容和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产业流程变得自下而上。
这种自下而上的产业运行模式正是产业互联网时代所追求的。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割裂对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彼此赋能、深度融合的生态。
在产业互联网的框架下,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B端和C端,不再有改造者和被改造者,而是一个相互赋能、相互融合的全新产业运行模式。
可以说,AI对产业流程和逻辑的重构,真正让产业互联网从理想走向了现实。
三
如果我们将消费互联网视作C端用户的深度改造过程,那么产业互联网则是B端用户的深度改造过程。
这里的B端用户不仅代表传统产业,也包括互联网公司本身。
过去,许多产业互联网的尝试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参与者未能找到革新自身和相关传统产业的方法。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尤其是AI应用逐渐成熟,我们见证了一场以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深度改造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的兴起。
在这场变革中,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产业,都是需要变革的对象。
正是这种深度融合的机制,使产业互联网得以实现。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公司对AI的全面接纳中看出端倪;也可以从传统企业对AI的广泛应用中看出迹象。
毫不夸张地说,在AI的驱动下,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正是产业互联网要实现的目标;这也是产业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因此,当AI时代来临,尤其是以AI为切入点对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来临时,产业互联网从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可以实现的现实。
从此,产业互联网也开始从理想走向现实。
文章总结
AI的强大魅力在于它让产业互联网从理想走向现实。AI实现了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革新了产业流程和运行逻辑,找到了革新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方法。可以说,AI打开了产业互联网的新篇章,产业互联网正在展开一幅全新的画卷。